查看原文
其他

如果永远找不到新冠病毒零号病人,我们该怎么溯源?| 袁岚峰

袁岚峰 风云之声 2021-06-17

      


关注风云之声

提升思维层次



导读


这次新冠疫情中的零号病人,有可能无症状或者症状非常轻微,他可能根本就没有看医生。这样就没有病情记录,我们也许就永远无法找到零号病人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


视频链接:

西瓜视频:

https://www.ixigua.com/6927110894279197196

本视频发布于2021年2月18日,播放量为14万


精彩呈现:


一提到新冠病毒的来源,许多人就想到一些反华政客说的“中国病毒”。不少人因此就觉得,病毒溯源是对中国的污蔑。他们的想法是反其道而行之,论证新冠病毒来自美国或其他国家。

但实际上,这些思维方式都是错的。反华政客的说法固然是错的,这些看似“爱国”的群众的想法也是错的。这并不是真正的爱国。

病毒溯源是一个科学问题,不是政治问题或者面子问题。世界上有很多科学家真心诚意地关心病毒溯源,不是因为他们想给哪个国家扣帽子,而是为了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。

最近,我在中国工程院院刊看到一篇文章《新冠病毒传播的可能路径:自然宿主–环境介质–人 | 中国工程院院刊》。作者是环境工程专家曲久辉院士等人,他们提出了一种病毒溯源的新思路(图1)。

传统上,识别第一个感染病例(即所谓“零号病人”)是追溯病毒来源的关键。但这项工作往往非常困难,如1918年大流感、艾滋病以及2009年H1N1流感的零号病人都尚未找到。这次新冠疫情中的零号病人,有可能无症状或者症状非常轻微,他可能根本就没有看医生。这样就没有病情记录,我们也许就永远无法找到零号病人。

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

曲久辉院士等人的建议是,跳过零号病人,以携带病毒的环境准宿主为中心,寻找关键节点。

这话是什么意思呢?大家这一年来,听到过很多对新冠病毒动物来源的研究,例如怀疑它来自蝙蝠,来自果子狸,来自穿山甲,来自蛇等等。这些动物叫做病毒的“自然宿主”。然而,被动物宿主的尿液、唾液、粪便或分泌物污染的水、土壤或食物等,也有可能把病毒传染给人类,曲久辉等人把这些环境介质称为“环境准宿主”。

到目前为止,大多数研究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然宿主-人的途径上,而忽视了自然宿主-环境准宿主-人这一传播途径。

曲久辉等人提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:零号病人是否有可能是因为接触环境准宿主而感染的呢?

一方面,全球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,使得人类的活动空间与动物的生活空间逐渐重叠,这导致人类与环境准宿主之间的接触大大增加。另一方面,病毒可以在某些环境介质中长期生存,人有很大的概率在接触这些环境介质时感染病毒。研究发现,人类的许多病毒暴发都是由于人类直接接触了含有病毒的环境介质,如携带病毒的水和土壤岩土介质等,而不是直接接触自然宿主引起的。

新冠病毒已在多种环境介质中被检测到,包括废水、土壤、地板表面、门把手、水槽、储物柜、桌子、窗户和包装等。因此,它也可能存在于动物宿主的栖息地中,特别是气温低、光照少的地方。

研究显示,病毒能够在低温、相对封闭、受扰动较小、高度异质的环境介质中长时间保持活性(图2)。例如在永久冻土中保存了3万年的西伯利亚细小病毒,复苏后仍具有感染能力。猪细小病毒在土壤中可存活43周以上。脊髓灰质炎病毒在1 ℃下保存75天后依旧稳定并具有活性。在地下水中,人诺如病毒存活1266天后仍有10%的活性。甲型肝炎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在4 ℃矿泉水中保存一年后的感染力仅有少量降低。污水中的诺如病毒1343天后仍可被检测到。


通过分析过去120年发表的文献,我们发现至少198 例病毒感染病例,涉及 28种不同的病毒株,是通过直接接触环境介质而引起的(图3)。例如,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,就被确认是人类误食了果蝠粪便污染的水果。


基于上述证据,新冠病毒也可能是通过环境准宿主感染人类的。可能的传播途径有两种:

(1)自然宿主(携带病毒的动物)—环境准宿主(动物粪便/被动物尿液、唾液、粪便污染的水、土壤和食物,以及分泌物)—零号病人(在野外旅行或工作时与环境准宿主接触的感染者或病毒携带者)—回到家中或人类居住地—暴发新冠肺炎;

(2)自然宿主(携带病毒的动物)—环境准宿主(被动物尿液、唾液、粪便和分泌物污染的水果、食品或肉类)—运输到不同的地区或国家—零号病人(接触或吃掉环境准宿主的感染者或病毒携带者)—暴发新冠肺炎。

这两条途径的区别在于,前者是零号病人到野外然后被感染,后者是环境准宿主从野外被运到市区然后感染零号病人。

这样一想,新冠病毒可能来源于地球上任何一个人类能接近的动物栖息地。这个范围多么广大啊!

因此,溯源工作任重道远,实施难度大、周期长、复杂程度高,需要在全球尺度上开展,需要多学科和多国家合作。长远来说,我们必须从根本上保护各级物种的生存和发展,积极主动地保护和恢复物种的生存环境,才能从根本上预防下一次大流行病的暴发。


扩展阅读
新冠病毒传播的可能路径:自然宿主–环境介质–人 | 中国工程院院刊
新冠疫苗哪家强?不要争论了,因为病毒要跑了 | 袁岚峰
好的科普应该是什么样?传授点金术,比传授金子更重要 | 袁岚峰
科普方法论的太祖长拳 |袁岚峰
科普“霸占”了我太多时间,但我依然把它当做使命 | 袁岚峰
科普的能力 = min{科的能力,普的能力} | 袁岚峰

背景简介:本文作者袁岚峰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,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,“科技袁人”节目主讲人,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,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常务理事,入选“典赞·2018科普中国”十大科学传播人物,微博@中科大胡不归,知乎@袁岚峰(https://www.zhihu.com/people/yuan-lan-feng-8)。
责任编辑:杨娜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